盟战作为无尽的拉格朗日中规模最大、策略性最强的核心玩法,其核心机制围绕资源控制、舰队协同与战术执行展开。成功的盟战需要成员明确分工,通常分为前线攻坚组、资源保障组和战略支援组。前线攻坚组负责占领关键节点或攻击敌方建筑,需配置高火力舰船如战列巡洋舰或航母;资源保障组需确保金属、晶体等战略物资持续供应,中型工程船配合仓库舰能显著提升采集效率;战略支援组则通过信令系统协调增援或使用战术道具干扰敌方视野。三组协作时需通过同盟频道实时同步战场态势,避免资源断档或战术脱节。
根据舰船定位,前排应部署高护甲单位如CAS066级巡洋舰或ST59防御战列舰,中排配置枪骑兵等均衡型战舰,后排优先安排AC721载机型等远程输出舰。每支舰队指挥值需控制在300-400区间,超编会导致机动性下降。针对不同作战目标需灵活调整编队,攻城时需配备雷利亚特等对护卫舰特化舰船,防守战则依赖苔原级维修舰维持战线。技术点分配应遵循前排强化护甲、后排提升火力的原则,子系统改造优先完成主武器冷却与命中率提升。
战术执行层面需掌握战略打击与曲率稳定器的运用。战略打击能对敌方矿车群或未完工建筑造成范围伤害,但需配合常规舰队完成最终摧毁。高强度曲率稳定器可建立临时航道,实现盟友舰队的快速集结,尤其在争夺拉格朗日之门时具有决定性作用。信息遮蔽装置能隐藏己方行动轨迹,适用于突袭敌方资源点或埋伏主力舰队。这些战术道具需在战前通过同盟仓库统一调配,使用时需精确计算覆盖范围与持续时间。
盟战后期往往演变为消耗战,前哨站的布局成为胜负手。前哨站建造需消耗10万金属与1万晶体,选址应靠近战略要地且避开敌方曲率航道。升级指挥中心可扩展其控制范围,配合采矿平台形成资源闭环。当进入僵持阶段时,可通过分舰队骚扰战术迫使敌方分散兵力,每组3-5艘高速护卫舰持续袭扰矿点或运输线,消耗敌方工程船与防御舰队。最终决战前需确保所有成员完成舰船维修与资源储备,通过多次战术推演明确各舰队切入时机与集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