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和巡洋舰是打击驱逐舰最有效的舰船类型。潜艇凭借隐蔽性可对驱逐舰发动致命突袭,而巡洋舰则依靠高射速火炮和鱼雷在正面交火中占据优势。这两种舰船的战术定位不同,但都能针对驱逐舰装甲薄弱、反潜能力有限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打击。
当处于潜航状态时,驱逐舰的常规侦察手段难以有效探测,潜艇可抵近发射鱼雷造成巨额伤害。需驱逐舰配备的深水炸弹对潜艇存在克制关系,因此建议在敌方驱逐舰执行反潜任务前优先发动攻击。科技树中提升潜艇下潜深度和鱼雷威力的研发项目能显著增强此类战术的可行性。
巡洋舰则更适合在舰队战中压制驱逐舰。其主炮射速远超战列舰,能快速击穿驱逐舰的轻型装甲;同时配备的中程鱼雷可在混战中创造额外输出窗口。实战中建议将巡洋舰部署在舰队侧翼,既能掩护主力舰免受驱逐舰骚扰,又可借助战列舰的火力吸引敌方注意力。部分高级巡洋舰还拥有对空能力,可兼顾舰队防空需求。
战术配合层面,建议采用潜艇与巡洋舰的协同作战。潜艇先行削弱敌方驱逐舰编队,再由巡洋舰完成清剿。这种组合能有效规避驱逐舰的高机动特性,同时降低己方战列舰遭受鱼雷袭击的风险。需特别注意保持潜艇与主力舰队的距离,避免因阵型脱节导致潜艇孤立无援。
舰船强化方面,优先升级潜艇的隐蔽性能和鱼雷装填速度,巡洋舰则应侧重火炮精准度与装甲防护。指挥官技能选择上,提升舰船暴击率或对驱逐舰伤害加成的天赋效果显著。资源有限时,建议集中培养单一舰种而非平均分配,以确保形成足够的战力压制。
对抗驱逐舰需要充分发挥舰种克制关系与战场信息掌控。通过合理配置潜艇的潜伏突袭与巡洋舰的火力压制,能在海战中建立局部优势。驱逐舰本身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实际操作中需根据战场态势灵活调整战术优先级,避免陷入消耗战。